为了村里滞销的菠萝,广东省佛山市那板村的第一书记梁力决定亲自上阵搞销售。在网络直播中,梁力现场演示,向网友介绍那板村菠萝的特点,村支书和两名贫困户也亲身示范。直播结束后1个小时不到,就已经卖出了近两万斤菠萝,直接卖断货了。
在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副县长孙海军也化身主播,卖起了当地的天然蜂蜜产品,一次直播就销售产品3.9万件,销售总额达237.4万元。
“直播带货”是近期热词,各地将此与消费扶贫结合,扩大优质产品的市场,从而帮助贫困户获得更多收入。近期,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农产品滞销现象,随着疫情趋缓,企业与社会组织纷纷出手,帮助农户销售产品,助力脱贫攻坚。
早在2018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将消费扶贫纳入国家脱贫攻坚政策体系,旨在突破地域探索实践的限制,推动消费扶贫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发挥更大效益,在国家层面积极倡导动员。
2019年“国家扶贫日”上,国务院扶贫办相关负责人指出,消费扶贫是下一阶段脱贫攻坚重点之一。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其牵头制定的《消费扶贫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20年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规定要“凝聚部门合力组织好产销对接,切实解决扶贫农畜产品滞销问题,多渠道促进对贫困地区旅游服务消费。”
政策的推进非常迅速。此前是“在国家层面积极倡导动员”,此次的《行动方案》涉及了28个部门,将联合开展30项消费扶贫具体行动。其中,“进一步扩大对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规模”这一方面就包含了14项行动。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发展有不小的影响,扩大国内市场消费本是应有之义,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脱贫攻坚,消费扶贫意义深远。
社会组织可结合政策探索参与方式。《行动方案》明确规定,引导和动员有条件的行业协会商会、慈善组织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参与脱贫攻坚,“支持鼓励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团体通过组织发动企业会员和个人会员、慈善组织利用多种形式的慈善活动动员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与服务,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近期已有实例。今年3月初,海南省社会组织管理局发布了《积极购买贫困户农产品的倡议书》,号召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战“疫”助农活动。截至3月底,该省社会组织累计协助销售农产品近2.2万吨。该省的一些商会机构、物业机构和电商协会类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解决了线上销售和线下配送等多方面的难题。
企业是重要力量。在组织中西部扶贫协作方面,《行动方案》鼓励市场主体参与消费扶贫,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一方面,央企仍是“排头兵”,鼓励其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采购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发挥专业化运作优势提升扶贫产品品牌知名度和附加值;另一方面,光扩大销售规模还不够,在进一步打通贫困地区产品流通和销售瓶颈、进一步提升贫困地区产品和旅游等服务供给质量等方面,企业参与的空间很大。比如,在发展农村电商方面,京东、阿里巴巴、抖音、美团、拼多多、携程等互联网企业可以发挥流量优势,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解决好农畜产品销售难题。光是这一点,在《行动方案》中就涉及8个部委的分工协作。
在提高服务供给质量方面,龙头企业显然要发挥“龙头”的作用,且农村合作社也是重要参与者。通过“农户+合作社+企业”等模式,可以为贫困群众分享消费扶贫红利提供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行动方案》提出要“加强新冠肺炎疫情对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和旅游产业影响的跟踪监测”,“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影响”。
随着消费扶贫深入持续开展,各部门后续或将发布更具体的项目与行动,全国范围大规模的消费扶贫行动开展,无疑要攻克许多难题,也将创造更多有效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