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是第一民生工程。2016年以来,省检察院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强化目标导向,强化责任担当,强化问题意识,聚焦重点难点,认真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政策,扎实抓好各项定点扶贫工作,为全省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高度重视、高位推动
把脱贫攻坚作为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
据悉,省检察院共有2个定点扶贫村,一个是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新政镇什奋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2户168人;一个是白沙黎族自治县打安镇南达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4户638人。
领受任务以来,省检察院党组高度重视定点扶贫工作,院领导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特别是省检察院主要负责人先后13次深入南达村、什奋村开展调研,走访慰问贫困户,与党员干部和贫困群众共商精准脱贫措施,推动村庄脱贫攻坚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为扎实做好定点扶贫工作,省检察院专门设立扶贫办公室,指定1名副检察长分管,安排5名干警开展扶贫工作,并专门安排车辆用于驻村扶贫,从组织和后勤装备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协调各有关部门投入资金5700余万元用于帮扶工作。
由于帮扶工作精准扎实,目前,这两个村的贫困人口已实现全部脱贫,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2016年至2018年,省检察院连续3年被评为定点扶贫综合评价“好”的单位;省检察院在南达村重点培养扶持的致富带头人高胜章在全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背水一战”推进大会被作为先进典型;在全省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大会上,省检察院消费扶贫经验得到省委领导点名表扬。省检察院驻南达村干部陈晓刚因工作表现突出,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在2019年市县脱贫攻坚大比武中,什奋村获得保亭县村级大比武第一名。
聚焦重点、靶向发力
全力以赴提升脱贫攻坚质量
定点扶贫工作中,省检察院坚持抓党建促脱贫,帮助南达村党支部抓好党组织建设,增强班子战斗力。2018年5月以来,共发展年轻党员2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名。2018年,南达村党支部被评为“五星级党支部”。
“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省检察院将其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抓实抓好。
——抓教育扶贫。为全村178名贫困在校生,发放教育补贴共82.77万元;
——抓健康扶贫。为全村154户638名贫困人口完成代缴新农合、大病保险和大病商业补充保险;
——抓危房改造。完成76户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
——抓饮水安全。协调投入481万元完成五个村小组饮水工程建设;
……
可持续脱贫的根本是发展产业。在省检察院的帮扶下,南达村建立起30亩橡胶高产种植示范基地,以合作社的形式带动贫困户参与种植紫玉淮山80亩,大力发展蜂蜜产业,并积极推进庭院经济建设,促进农户增收致富。
扶贫须同扶智扶志相结合。为提高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省检察院至今组织各类培训班7期,鼓励、引导富余劳动力共313人外出务工。
在工作中,省检察院还同步推进环境卫生大整治、“厕所革命”,协调了600余万资金在南达村开展美丽乡村提升工程建设。
统计显示,2019年南达村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0149.38元,其中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9375.07元。
同样的故事和变化,发生在什奋村:在省检察院的帮扶下,该村基层党建由落后变先进,基础建设实现山区变景区,“三保障”实现无助变有助,“智志”双扶实现消极变积极,尤其是在产业帮扶方面,淡水养殖等短期项目帮助特困户实现短平快增收脱贫,以合作社养殖黑山羊、黄牛为代表的中期项目初具规模,正积极探索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未来必将进一步促进集体经济增收。
齐心协力、“线上+线下”
率先开展消费扶贫助力增收
为帮助贫困户破解农产品“难卖”问题,2018年10月以来,我省开展消费扶贫活动,发动全省上下踊跃参与。
事实上,早在2018年6月,省检察院就印发《关于在省院机关开展为扶贫联系点办一件实事、献一份爱心活动的通知》,在省内率先启动消费扶贫模式,当月即在南达村消费价值5.8万元的蜂蜜等农产品。
在全省消费扶贫大会召开后,省检察院积极响应,迅速下发文件进行部署,在全省检察机关门户网站及“两微一端”等平台设置“爱心消费扶贫网”入口,号召检察干警奉献爱心。
在线下,省检察院要求机关食堂、工会定期开展采购,并依托送法下乡,进村开展消费扶贫。2018年10月,省检察院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南达村开展“预防校园欺凌”法制宣传活动,举办“消费扶贫促增收”农产品展销会。
与此同时,省检察院还积极联合社会力量,进一步推动消费扶贫深入开展。为解决南达村蜂蜜、紫玉淮山销路问题,去年省检察院与海南省农行系统达成意向共识,号召和推荐其内部员工选购。目前,蜂蜜已上线销售。
一项项消费扶贫举措,为贫困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截至2019年10月底,省检察院消费扶贫金额达到69.8万元。此外,依托电商平台,指导和帮助两个村完成销售农副产品价值182万元,有力促进了群众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