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

首页 > 视点 > 正文

生命愈是弱小,她便愈加敬畏 | 9958爱心专家巨容专访

保温箱里,

婴儿鼓鼓的小腹一起一伏,

她正在用力地吮吸着奶瓶嘴,

这是她来到这个世界的第19天。

19天之前,婴儿早产出生,

随即,由产房送到了新生儿重症医学科。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亲历者:新生儿科的发展

巨容,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医学科主任。

算起来,自2008来到成都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之后,巨容成为一名新生儿重症医学科医生,已经有14年的时间。

这段日子,她对我国新生儿科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少数大城市的个别医院儿科病房内开始开设新生儿病室;到了70年代,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1978年后,多数发达省市开设了新生儿病房。

可以说,在开创和建设新生儿学科的历程中,诸多新生儿学科的教授、专家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如今,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尤其是近20年来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新生儿科的诊治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也日渐与国际水平接轨,尤其是在降低我国婴儿和新生儿死亡率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这一路来,我国新生儿科所经历的探索与成长,巨容看在眼里,也感同身受。

“这些都是明显可以看到的,新生儿领域的进步非常大,以前我们的目标主要是让孩子活下来,现在的目标是做得更好,实现精细化的管理,不止是让孩子活下来,还要让孩子活得更好,没有并发症地生活,这也是目前全国新生儿科努力的方向。”巨容这样感慨。

巨容表示,这些变化,不止是在一些医疗设备的改进方面,更多是在治疗理念上的改变。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以前,光是上呼吸机,就会产生很多并发症,现在有很多呼吸模式、呼吸机可以选择,呼吸保护的策略也正在深入人心,可以减少呼吸机给孩子带来的一些并发症。对于早产儿来说,目前也有非常多的理念,比如说“绿色管理”、“集束化管理”理念,让他安安静静地成长,减少感染风险,无创技术和微量检测技术的发展。包括近些年,产前、产时的干预与治疗,保证孩子出生时的病情稳定,为之后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等等。

所以我们国家,近些年儿科技术,不只是高精尖的技术:如ECMO、CRRT、支气管镜等等,国际上领先的技术,在国内都普及了;另一个方面,就是精细化管理,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减少并发症、减少院内感染、减少疼痛刺激,让孩子能够安全舒适地成长、康复;此外,还有人性化的服务:袋鼠式护理、家庭化病房,这些关爱理念和行动,也在逐渐更新和开展。”

谈及这些进步与改变,巨蓉作为见证者,切实地感到欣慰与骄傲。

关于兰州的记忆:支援大西北的情怀梦

1993年,自大学儿科系毕业之后,巨容去到了甘肃兰州。

“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去的地方是最远的,同学都是最先送我,当时去的是兰州军区总医院。”

谈及原因,巨容坦诚地说,或许那个年代的青年们普遍的梦想,当时很多人都怀着满腔的热情,毕业之后去到西部地区,为建设祖国大西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就在多年以后,有一次巨容无意间翻出了当年高中毕业的同学录,上面写着的梦想是开发大西北,支援大西北。

“去了之后发现,其实大西北也没有我们想象中落后,发展水平也是不错的。”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兰州,甘肃的省会城市,坐落在黄河边上,除了北方典型的干燥气候之外,沙尘暴成为了巨容记忆中最为深刻的部分。

“在那之前,没有听说过,也没有见过。”

1994年,春节过后,那是巨容在兰州上班的第一个春季,早春时节,西北风呼啸的时候,就会带来沙尘暴。

“早上去上班,中午回到屋里,桌子上就是细细的一层黄沙。出去走一圈,回来就感觉脸上有一层土。”

那时候,身在外地,巨容有时也会想念四川的口味,因此,巨容和几个要好的同事常去的地方,是医院门口对面的一家四川麻辣烫店。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进了店里,点一份当地产的土豆宽粉,然后自己调海椒等一些小料,煮好了,浇上去,就是一份简单又让人满足的美味。

后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几个月之后,那家店主不让自已放海椒等一些小料了。

“可能是受不了我们那种吃法,每次都要吃掉店主半碗海椒。”谈及年轻时候的记忆,巨容爽朗地笑了。

除此之外,作为一名儿科专业毕业的医生,也开始慢慢摸索真正适合自己的角色。

当时的兰州军区总医院,总体医学发展水平良好,但是新生儿科和普通儿科并没有区分开来,

与此同时,作为一家部队医院,新生儿科并不是发展的重点方向,儿科主要是起到一个保障作用,发展存在限制。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实际上,在我读硕士之前都没有想过要离开兰州,当初想的就是在那里工作一辈子。”

硕士毕业之后,巨容回到兰州继续待了两三个月,当时医院里只有三个暖箱,新生儿科的发展也明显与外界存在差距,基于这些基本情况的考虑,巨容决定离开兰州。

“其实还是希望能够在新生儿科这个领域做点事情。”

回到成都: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2008年,博士毕业之后,巨容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四川,来到了由成都市第九人民医院、成都市妇产科医院、成都市妇幼保健院、成都市儿童医院刚刚合并的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

那时,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的新生儿科处于起步发展的阶段,正是需要人手的时候。

巨容刚到科室的时候,新生儿科是作为单独的科室,一共有二十多张床位,尽管相对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病人量并没那么多,配备的呼吸机也比较少。

“那时候,经常还要把成都市儿童医院的呼吸机调到成都市妇幼保健院来,把成都市妇产科医院的呼吸机调过来,设备不齐,人员也不多,我们经常还需要自己修呼吸机,比如这个医院的呼吸机哪里有问题,那个医院的呼吸机那里是好的,我们就把它们组装起来,才能够使用。”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回想起来,那个时候,新生儿科的状况并不乐观,但是,所幸的是,伴随学科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近十来年的时间,新生儿科的发展已是突飞猛进。

“当时在大学实习的时候,没有呼吸机,有个孩子呼吸不行了,就是我们排着队给孩子捏人工气囊,现在回头看,根本不敢想。”

一步步探索,一步步发展,这一路走来,似乎会有很多的感触,但巨容说起自己这些年的变化,也就是淡淡的一句:

“这些年,我的临床经验可能提升了一些,管理能力也提升了一些,白头发也多了一些。”

除此之外,最令她感到与过去不同的,是每一次面对新生儿的柔软心境。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以前没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做了新生儿科之后,我就觉得我们新生儿宝宝是最可爱的,他有问题就会给你表现出来,他不舒服也会表现,不会说像成年人一样会有一些情绪化或者表面的一些东西,他们不会的。我真的非常喜欢这些孩子和这个职业。”

每当面对一个崭新的生命,巨容都会觉得:生命的可贵,需要我们去心生敬畏。

时常有人会说,随着年纪的增长,人看事情会越发透彻,心也就越发平静。在巨容这里,平静之余,更多的是慈悲。

“我们共事已经十多年了,我觉得,在她的带领下,我们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有了很大的发展,她是一个精力很充沛,特别负责任的主任。”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周红这样评价巨容。

面对生命:孩子需要我们去呵护

一个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从出生到长大成人,中间要经历的磨难,其实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多。

多年以前,巨容曾经治疗过一个孩子。

孩子出生在兰州,刚出生之后,情况特别不乐观,即便救活之后,也可能会有很多后遗症,但是孩子的父母坚持,只要孩子能活下来就行。

“我们就不遗余力去抢救,结果很欣慰,救过来了。现在那个孩子已经20岁了,身体很健康,也很聪明,会弹钢琴,小提琴,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他们也从兰州到成都来看过我,当时看到孩子的时候,特别开心,就打从心底里觉得每一个孩子都不能轻易放弃,一定要尽力去救治。”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还有一个孩子,2009年的时候,妈妈是老师,双角子宫,孩子27周就出生了,还是重度窒息,爸爸当时就瘫了,可是后来一家人都很坚持,爷爷奶奶也充满了期盼,到3个月时还不能离开氧气,可是一家人的努力,现在孩子早已上小学了,弹琴、运动都很好。过节的时候孩子还会专门来看我。”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不轻言放弃,是身为医者对待每一个弱小的生命的方式,但是对于很多特殊的家庭而言,有时候,不放弃则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特别在近些年,我国的新生儿出生率虽然呈现下降,但是早产儿的数量却在逐渐上升,这是当下新生儿科一个很棘手的现状,与此同时,这些早产儿家庭面临的现状也同样需要关注。

“我们医治过最小的一个早产儿,是24周,400多克,对于这些早产儿来说,在医院治疗可能需要花费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这就意味着有很大的一部分经济支出,然而治疗出院之后,他们才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回到家庭之后,他们还需要更精细的呵护,预防感染等等,这些支出也是很大的。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对于一些偏远地区或是农村地区的家庭来说,可能在迈出治疗的第一步的时候,就是举步维艰,就在前几年,还有不少家庭因为经济原因,不得不放弃孩子的治疗。”

为此,2021年5月,9958儿童紧急救助中心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签约定点合作医院,并联合成立“新生儿急救行动”、“童心向'蓉'救助计划”专项两个儿童救助专项,期待帮助更多困境的早产儿以及先心病孩子来说,为那些孩子和家庭传递一些温暖、送去一份爱心。

“巨主任是一位特别热心善良的医生,如果遇到一些家庭比较困难的孩子,巨主任都会亲自去帮他们寻求一些外界的支持,给予这些家庭经济上的帮助和支持。”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朱玲这样评价巨容。

结语

一个生命的诞生无疑是奇妙的。

从最初一个小小的细胞,到一个会说会笑的孩子。

我们很难不去思索,这其中,我们每一个人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我们有责任守护好他们。”

——这是巨容的回应。

(9958儿童紧急救助中心特邀记者 雅丽)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