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

首页 > 视点 > 正文

“希望永远做到义无反顾地救患儿” —— 一位儿童重症医学人的心声

IMG_256

凌晨两点多钟,崔云走出医院门口的时候,抬头看到了遥遥挂在夜空的月亮。

皎洁的月光倾泻下来,带着凉意的微风也轻轻向她拂来。

今晚又是宁静的一晚,因为刚刚在重症监护室里抢救的孩子挺过来了。

「真好。」

再看看月亮,崔云在心里这样默念一句,然后走到路边,在昏黄的路灯下,等待一辆载她回家的出租。

ICU医生/

大半夜赶回重症监护室抢救病人的次数,崔云记不大清了。说起来,这可能是作为一个ICU(重症医学科)医生常有的经历。

成为一名重症医学科医生,是崔云在读研时期萌生的想法。

当时的她,参加工作已经有几年时间,在2008年,她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生。

「读研的时候,让我喜欢上儿童重症医学这个专业。」

IMG_257

崔云查阅资料

三年的研究生时间,半年是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读书,剩下两年半的时间在上海市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进行临床实践。也是因为这两年半的临床实践,使她喜欢上儿童重症医学这个专业,喜欢上了这个充满风险挑战,但也能深刻领悟到生命神奇的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

在医院的那段日子,各个科室轮转一遍,最触动崔云的就是重症医学科,在这里,她能够亲眼见证每一个生命濒危时的转机,每当一个进入重症监护室的孩子很快活蹦乱跳起来时,满满的职业成就感会让她产生由衷的喜悦与幸福。

自研究生毕业后,崔云留在了上海市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

对于每一个医院来说,重症医学科扮演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其区别于其他科室最主要的特点,一方面是来到这里的病人往往都是危重疑难的患儿,另一个方面就是危重症孩子的预后有很大不确定性。

IMG_258

崔云修改医嘱

「人们说,儿科是哑科,儿科重症医学科,更是哑科中的哑科。」

很多孩子来到重症监护室的时候,病情特别危急,常伴有意识障碍,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而且对于孩子父母和整个家庭来说,孩子发生危重急诊,就是天塌了,特别慌乱,情绪崩溃,病史询问需要高度的沟通技巧,需要时刻关注家长的情绪,及时给予安慰与疏导。

因此,PICU医生需要依据病史询问捕捉有临床价值的信息,通过专业细致的体格检查及选择最合适的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去快速判断造成当前危及孩子生命的最主要原因与受累的系统,给予及时抢救与精准治疗。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平时足够多的学习和实践,形成正确的临床诊疗思路,在关键的时候,才能给出迅速并准确的诊疗策略。

「我们老师以前说过一句话,我特别赞同,说起ICU的医生,其实可以用几个动物形容:鹰一样的眼睛,猎豹一样的行动,骆驼一样的坚韧。」

专业、敏捷、耐心,崔云说,这是每一个ICU医生都必须具备的品质,也是她对身边年轻的医护人员最基本的要求。

每天早上七点半的时候,崔云会走进科室。先查一遍孩子们的资料,哪些是比较紧急的,哪些是比较乐观的,然后去病房看小孩,这样的话,基本上每天需要重点关注的孩子,她的心里就会有底。

IMG_259

崔云检查孩子的基本情况

随后交班,查房,改医嘱,这期间,对于年轻医生的指导,是重中之重。作为一个必须要有足够积累的学科,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步骤的把控与指导,都是为了能给来到重症监护室的每一个孩子们多一份生的希望。

对一些大家有争议的内容,崔云也会查阅资料,大家一起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最后找到最优的处理方案。

这些日常的工作之外,对于每一个ICU医生来说,其他的时间都是无法预测的。

「在ICU,你的时间其实是没有办法设计的,也没有办法分节点的。」

ICU患儿疾病危重复杂与病情多变的特点决定了崔云每天紧张、忙碌、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但是在她身上,你似乎总是能看到无穷的力量。

她说:「大概是因为热爱吧。」

「崔主任算是我们科室像是主心骨一样的角色,平时疑难危重的病人很多,但只要她在,我们就像是身边有个定海神针一样,特别放心。」上海市儿童医院儿内科副主任医师周益平这样评价崔云。

交织/

疲惫是常有的,但是在崔云这里,对于疲惫,有她自己的定义。

「体力上的累可以休息,但是真正的累是心里的累。」

有一次,重症监护室来了一个小孩,崔云和同事们接连抢救观察了好几天,但后面,孩子还是没有挺过来,他们只能无奈看着一个鲜活的小生命离开。

「那个时候真的会什么都不想干,就是觉得很无力,然后就会一直问自己,如果这个病人再站到我面前,我应该怎么帮他活下来。」

与此同时,崔云也会陷入自我怀疑,不断地在心中反问自己,是不是因为自己做的还不够好?尽管她心里明白,其实每一个步骤都严格执行了。

IMG_260

交班环节,崔云(左二)

或许,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平衡的。每次当崔云特别失落无力的时候,孩子会再次成为救赎她的力量。

「突然来个孩子,抢救之后转机很快,一下子就变好了。我其实不觉得我们这个职业有多崇高,真正崇高的是小孩子生命的那种坚韧,他起死回生的那种力量。」

上海市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救治成功率高达97-98%。但崔云和同事一直的期望是,在1-3%里,再找出使得生命重生的可能性。

崔云说,这是他们做重症医生的不满足。

一直以来,大众对于重症监护室,心中的印象大概是比较沉重的,好像那是一个未知的地方,重症监护室外等待的家人,往往也都是心急如焚。

「其实根本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ICU是很温暖的,ICU的孩子们也是很可爱的。」

不同于大众设想的空旷与冰冷,上海市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里,每个孩子的床单、被罩、枕头,都是清新的淡粉色;单独的床位上,有的孩子睡得很甜,有的孩子正在被喂奶;往来的医生和护士都穿着灰蓝色的衣服,让人看了会感到安稳与踏实。

IMG_261

崔云询问孩子身体情况

在ICU,所有人都有自己的外号,「崔妈妈」、「王妈妈」、「单爸爸」、「张伯伯」.....

这些称呼背后,是孩子们对于医护人员的信任和亲近,这些信任与亲近背后,则是每一个医护人员的倾心付出。

「有一次我们救一个孩子,特别费劲,好不容易才救了回来,就在后来孩子转科的时候,孩子冲我笑了一下。唉,我当时就和科室的人说,他朝我笑了之后,我觉得什么都是OK的,哪怕再叫我多熬几夜也没关系,只要他能好起来。」

崔云说,人都是向阳而生的,孩子们一笑仿佛把她的心都点亮了。

除了面对孩子,ICU医生更为重要的一个角色就是,充当每一个家长的心理疏导者,在他们崩溃的时候,带给他们希望和力量。

「我们需要不断地去切换自己的身份。」

身份的不断切换,就是要求每一个ICU医生,对待孩子的时候,要有爱心,对待工作的时候,要有理性,对待家长的时候,则是既要有温情又要有理性。

IMG_262

崔云与家长交流谈心

「我们小孩当时很危急,被推到了PICU,一开始我都不敢面对,觉得像天塌了一样,但是崔主任找我谈话,疏导我的心情,后来我就释怀了很多,也有信心了。真的特别感激。」一名患儿家长谈及崔云时,这样感慨。

紧张忙碌之余,如果有空闲一点的时间,崔云最喜欢的是心无旁骛地睡一觉,她觉得只有在睡觉的时候,她的大脑才是自己的。

「还是蛮喜欢的,可以做一些平常不能实现的梦,有时候也会梦到病人神奇得很快治愈了,是一种放松吧。」

但实际上,崔云的睡眠质量很差,她说,这可能是每一个ICU工作者的常态。

对于他们来说,就像白天咖啡,晚上安眠药的分裂,压力与希望同样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们生活的基本形态。

超越/

在重症医学科工作了10余年的时间,崔云一直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去超越。

「超越当代医学的极限,能够进入更精准的治疗;超越经济的限制,心无旁骛去救孩子。」

做ICU医生的时间越来越长,崔云心中感受到自己最大认知改变就是,挽救一个孩子,从最初的硬拉硬拽变为了一种守候。

「没有最初那么急了,现在就是知道怎么样对孩子是最好的,我给他他需要的,然后在这里支撑与守候,通过治疗,让孩子的身体状态进入良性循环,等着他恢复过来。」

慢慢地,崔云对「救死扶伤」也有了自己新的理解,当孩子们生命垂危的时候,就拼尽全力去挽救,这是「救」;在情况危急的时候,更多是一种「扶」,拉他们一把,相信他们自身无限的潜能。

IMG_263

崔云逗病床上的小孩

从医多年,崔云也有过很多遗憾的时候,尽管现在情况在慢慢变好越来越好,依旧有很多来自外地来自农村的孩子和家庭,因为治疗费用的原因,举步维艰。

「看着他们,有时候你真的忍不住掉眼泪。」

曾经有一位家长这样问过崔云:

「崔医生,我真的很想救孩子,可是我实在没有能力。如果你能保证一定能救活他,我可能就孤注一掷,可是你也不能保证,是不是能一定还他聪明,还他健康,可能还会有并发症,我背那么多的负债,医生,我问你,你是我,你怎么办?」

作为一个ICU医生,所有的孩子都想救,但是,崔云说,其实他们最不能做保证的一件事,就是危重病孩子救治后一定没有并发症。她常跟家长说的一句话是:只要我们需要努力做好当下的每一天,全然接受可能当下还有一些不完美的孩子,孩子的潜能无限,未来一定可期。

「我们所有人可以不吃饭不睡觉,只要孩子有转机,有机会给我们,但是在医学上,还是有很多不可测的东西。我只能是和家长说,我希望我们不要给自己留下终生的遗憾。」

IMG_264

崔云教导年轻的医生们

以前的时候,崔云也会主动帮助这些家庭,帮忙联系公益组织,做一些筹款,但是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一般的困境家庭,他们周边亲戚朋友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是一件特别无力的事情,每当这个时候,崔云和同事们也会自己伸出援手,但是依旧是杯水车薪。

崔云说,做医生这么久,她最不愿意面对的就是,不是因为疾病孩子的生命不可逆,而是因为经济的原因,该给孩子的治疗,很多高端的治疗并没有给到,最终导致遗憾发生。

每每经历这样让人痛心的事情发生,崔云都会感到深深的无助,怎么样才能够帮助这些孩子和家庭,成为了一直萦绕在她脑海里的想法。

「当我们什么时候能够超越这种现状,超越医学的局限,同时也不再为了经济发愁,可以义无反顾地去救孩子的时候,这大概是我们重症医生梦寐以求的。」

IMG_265

崔云参与9958公益直播活动

后来,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崔云接触到了9958儿童紧急救助中心,了解到能够通过公益的方式去帮助很多大病孩子解决医疗困境。

于是,在一次次的交流与合作之后,崔云积极促成上海市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与9958上海分中心联合成立「重症儿童ECMO守护计划」,期待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将医疗与公益相结合,为救助全国重症患儿做出一份贡献。

「就像做公益一样,做ICU医生同样要有爱心,要有责任心,作为儿童重症医者来说,没有很强的职业救治能力,没有爱心和责任心,你不会获得成就感的。」

上海市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徐婷婷说:「崔主任对待工作特别严谨,对待病人也非常好,经常会给家长带去支持与安慰。」

结语/

实际上,成为一名ICU医生,也让崔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哲学。

「对很多人,很多事,你的共情能力会越来越强,也就是因为这些,你会很清楚地知道在你身边,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宝贵的,你会珍惜你的每一天,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这些感受,也让崔云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中,变得更加平和与宽广,特别是与女儿的相处,慢慢地,她能够理解女儿,尊重并倾听女儿的想法。

她说,以前的时候,自己做什么都会很急,也不太懂得理解别人,现在不一样了。

「这是职业带给我的改变,生命是最宝贵的,有生命就有一切,满怀希望,向着阳光走,这就是我的方向。」

(文中视频与图片均已获授权)

(9958儿童紧急救助中心特邀记者 雅丽)

IMG_266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